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144 (第2/2页)
演完父母的记忆。 神奇的是,不完整的记忆刚装进他们的脑海,就被他们自己补全,自动完成了推演。 林景处理完这些事,看着手机里申屠毅的号码,还是决定先跟柳仓打听打听再约见他。 档期延长了整整一个月,期间一直保持着不低的上座率。 林景后来没再关注电影票房,但其他人一直都在关注着。纪录片全网上架以后,倒计时的票房数字每天都能翻出一个新高度,无数电影媒体出了无数篇文章,分析它之所以能够逆袭的原因。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口碑,其次是它带出的社会话题,还有电影本身的传奇性、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等等。 大多数媒体还注意到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——这部电影从一开始,就是往商业化方向做的。 如果只看一遍,且完全不去了解其内在故事,这部电影——全程轻喜剧风格,在结尾细思极恐的转折中戛然而止——其实是一部成熟不失内涵的另类喜剧。不提那过于悲剧的内核,电影本身充满反转和戏剧化,从制作到营销,都是按商业电影的路子走的。 关于这个问题,张三也问过林景,没想到后者说:“为什么电影会分商业片和文艺片呢?” 当时张三愣了一下,道:“本来不就是这样的吗?” 林景认真地说:“张导,在我的观念里,电影只有大众和小众的区别,没有商业和文艺的区别,这种分类是对电影的限制和固化。” “当下的电影界,对这话题太敏感了,把商业电影和文艺电影区分得泾渭分明,就连两拨导演都玩不到一起,你不觉得这有点矛盾吗?” 张三不觉得,这有什么好矛盾的? 林景缓缓地说:“许多人觉得拍商业片是为了赚钱,拍文艺片是为了表达。可是如果文艺片就意味着放弃观众,那么表达给谁看呢?” “就像我对你说过的话,小众的题材承载不了你表达的野望,正因为从你身上看到一股强烈的表达欲,我才想要找你合作。” “安静讲好自己的故事,或者想办法吸引更多观众,这是每个导演的自由。有的人不在乎自己的表达能不能被人听见,但有的人在乎。” 林景挺为张三可惜的,他是个完全有能力拍好任何电影的导演,但被文艺片三个字框住了。 在林景前世,电影界很少提到商业和文艺两个字,就像演员里很少有流量和实力派的区别一样。如果强硬分开,在资本倾向导致的恶性循环中,商业会更商业,文艺会更文艺,最终走上一条未可知的邪路。 他拍了拍张三的肩膀,对他说:“张导,你抬头往上看,以王汉奇为首的那几位导演,难道放弃过对表达的追寻吗?他们才是顶级的华语片导演。” 张三沉默片刻,说:“在商业里不可能追寻极致的表达,别人不懂你还不懂吗?那些导演,跟资本签了对赌协议的,真到需要取舍的时候,他们必须妥协。” 导演、艺人和资本的对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